温总理那件羽绒服已经穿了10年! 10年前,即1995年冬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前往寿光视察,在蔬菜批发市场留下了这张照片。左边是时任省长的李春亭,右边是时任寿光市委书记,现任临沂市委书记的李群。图片来源:新华社 2006春节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山东菏泽、济宁农村,与群众共度春节。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月28日,温家宝在山东菏泽五里墩村看望五保户老人郭秀兰。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2006年元旦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西省九江市地震灾区,检查灾后重建工作。 2005年11月26日,温家宝在松花江边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 2004年2月1日,温家宝在安徽、湖北检查禽流感防治工作 2004年1月19日,温家宝在河南与干部群众共度春节 几十万网民关注的帖子 2006年1月30日,是农历大年初二。 这一天,网友“老旗”在《大众网》的论坛上发表了一个帖子。“老旗”可能没想到,这个发表于23点47分37秒的帖子,现在已经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引起巨大的轰动。 2月6日,中国广播网转载;2月8日,《扬子晚报》转载;2月10日,新华网转载…… 接下来,诸多网站、博客、论坛转载…… 这篇名叫《温总理相隔10年后来山东农村,还穿着那件冬装!》的帖子只有200余字: “2005年除夕,温总理在济宁、菏泽与农民一起过春节。看大众日报报道,感动于总理的亲民情怀。细看照片,似曾相识——10年了,总理还穿着那件冬装!……10年前,即1995年冬天,我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前往寿光,在蔬菜批发市场留下了这张照片。左边是时任省长的李春亭,右边是时任寿光市委书记,现任临沂市委书记的李群。这是今年除夕温总理在菏泽的照片,身上穿的似乎还是10年前的那件羽绒服。仔细看了又看,应该是同一件。……总理啊总理!” 在帖子后边,“老旗”登载了两张时隔10年的照片。如果不是这两张由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新闻照片为证,人们很难相信:现任国家总理温家宝仍穿着10年前的那件羽绒服。 在今年除夕拍的这张照片上,温总理那件绿色的羽绒服样式成旧,并已经显得皱巴巴。穿着它,温总理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 在《大众网》的论坛上,“老旗”发表的帖子已经被近四千名的网友阅读过,这个数字在论坛里创造了纪录。通过搜索,网络上关于此文的转载链接地址也已经达到232000多个。 对温总理此举,网友们丝毫不吝啬各种赞美之词:“亲民的内在是爱民,这是一种个性情怀”“但愿总理的简朴作风能感动整个中国”“向温总理致敬,他就像普通百姓隔壁家的邻居。还是个好邻居,是个节俭的好邻居。”“非常感动,希望温总理越来越象周总理”…… 新华网上,一位年逾七旬的网友留下了肺腑之言:“每当看到这些动人的场面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尽管我已是耄耋之年的人了。我们为有这样的好总理感到荣幸。祖国有希望,人民有盼头。希望各级领导、政府都能关心人民疾苦、为百姓办事!” 四个不同寻常的新年 此次来到山东济宁、菏泽并与当地农民一起过年,温家宝并不感觉陌生。从辽宁到河南,从陕西到山东,自2003年春节开始,他已经连续在农民家里度过了四个新年。 四年来,温总理给所到之处的百姓留下来的印象清晰而深刻。 你过年吃上饺子,我就放心了 2006年1月28日一大早,温家宝总理来到菏泽市五里墩村郭秀兰家中给她拜年,这位80多岁的五保户老人颇感意外。 “老人家,年夜饭准备好了没有?”一进屋,温家宝总理就握着郭秀兰的手问寒问暖。 郭秀兰回答说:“村里送来了各种年货,饺子也包好了。村里每年都忘不了我。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这屋里有点凉,你晚上睡觉冷不冷?”温家宝总理边问边掀起老人的衣角,看是不是暖和,并起身走到老人的床前,伸手摸了摸床上的被褥,然后放心地点了点头。临走时,温家宝总理叮嘱村里的干部:“老人年纪大了,眼睛又不好,一定要在厕所里准备个便桶,晚上要有个便盆。” 在90岁老人牛辉亭家,温家宝拉着老人的手攀谈起来。老人高兴地对总理说:“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现在全免了,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这都是中央领导得好啊!” 老人恳请总理一起吃饺子,总理就像对待家人一样说:“你让我吃饺子,我就听你的安排。”总理平易近人的话语让牛辉亭一家高兴地鼓起了掌。 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了上来。温家宝总理端起第一碗饺子送到牛辉亭老人手里,请老人先吃。 “饺子真香,我今天要多吃几个。”温家宝总理边吃还不时给老人碗里添着饺子。 牛辉亭老人说:“总理年年都和群众一起过年,不容易。” 温家宝总理笑着说:“跟大家在一起过年,我高兴,也安心。” 在济宁,在菏泽,温总理点点滴滴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看新房,问医疗,摸被窝,送慰问金,嘱置便桶便盆……这让当地百姓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新年里,感受到来自于一国总理触手可及的关怀与温暖。 总理为我们家落泪让我震惊 2005年1月4日下午,铜川当地的气温低于-10℃。在这个万家同庆的元旦佳节,张革委内心体会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悲痛:她的丈夫——陕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副总工程师牛铁奇,在前不久的特大煤矿中遇难。 但令张革委感到欣慰的是,1月2日上午10时许,温家宝总理来到了她的家中。 “事情太突然了,事前也没有一个人给打招呼。”张革委说,温家宝一进屋,就紧握着她和孩子牛津的手,亲切地安慰他们。总理拉着孩子的手落下热泪的那一刻被记者拍了下来,占据了次日全国各媒体的头版。 “当我把丈夫的情况讲述完,总理拉着儿子,就落泪了。”张革委说,“总理为我们家落泪让我震惊。” 一个国家领导人为一个普通职工的家庭落泪,这是她以前从未想到过的。 总理有两句话让张革委一直念念不忘。总理跨进她家的门,就握着她的手说:“我来晚了,我来晚了。”总理临走时说:“全国都有你们的亲人,让我们一起共渡难关。”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革委现在仍然激动不已。 就像一个老朋友似的 2004年1月4日下午5时,郑州市民李焕昌正坐在自家的小客厅里端详着墙壁上挂着的照片。 “那是晚上8时46分,我记得很清楚,已经是万家灯火,远处传来阵阵鞭炮声。”74岁的李焕昌仍然清晰记得总理来时的情景。“我那时正在收拾过年的东西,突然看见一大群人进到院子里来了,我还在奇怪怎么有那么多记者,一抬头却看见温总理走了过来。” 李焕昌说,他非常喜欢看新闻联播,对温总理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一看见温总理,没等人介绍就叫了出来。 温总理问李焕昌年货准备的怎么样?吃上饺子没有?李焕昌回答说:“年前政府送来了米、面、油和慰问金,还给我办了低保户。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李焕昌记得,温总理临走时还祝他健康长寿。他提出了要总理30年后再来看看他,就两个人都长寿了。“但是总理说,三年后一定还来看我。” “总理非常的亲切,坐在家里的半床上就象一个老朋友似的。”李焕昌回忆说。 当时我还没反映过来…… 2003年元月31日,温家宝的身影出现在辽宁阜新市。他看望了生产一线的煤矿工人,并亲自下到了720米深的煤矿井底,实地了解工人们的生产和安全情况。从下井到升井共花了3个半小时,他在井下的实际时间达1小时40分钟左右。 时任阜新艾友矿井下调度员的刘毅当时正好当班,他回忆说:“那天下井值班时心里还有点儿不舒服,因为除夕夜中国人的传统,团聚,但是正好不巧,正好赶这个班。” 刘毅告诉记者,在临下井之前有通知说有领导下井去检查,别的信息都不知道。当时他正在指挥车辆,从下井方向过来一溜人,因为井下都带着矿灯,一般领导都带红帽斗,最先进屋的是集团公司的梁总。“他一进屋,紧接着温总理就进屋了,当时梁总就介绍了:‘温副总理来慰问你们了,来给你们拜年来了。’” “当时我还没反映过来,温总理就把手套摘了,把手就伸过来了。当时我心里是一种激动跟幸福交叉的那种感情,就是非常激动。”“温总理说,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来看望你们,向你们拜年;请代我向工友问好。” 一位农民的新年记忆 在温总理曾经考察过的河北省藁城市,一位农民也度过了别样的春节:南孟镇南孟村的冯志华2006年的春节过得比往常更兴奋。这源于年前他接到的一个电话:县农工委通知身为该村党支部书记的他,2月7日到中央参加一个座谈会。 一切来到的很仓促,冯志华没有做太多的准备,他事先更不知道此行能够看到温家宝总理。 冯志华回忆开会那天的情景时说,“总理穿了一身休闲的衣服,一到会场,他并没有直接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座,而是绕着桌子转了一圈,和每一个代表握手。”“真是平易近人。” 在座谈会上,冯志华就“三农问题”进行了13分钟的发言。他的发言被温总理打断了三次,温总理每一次都是对他的话进行了肯定,这在所有的代表发言中绝无仅有的。发言结束后,温总理还带头为他鼓掌,这也是代表发言时惟一的一次掌声。 “小冯,咱们俩照张相,我去过你们藁城。”座谈会后,温总理单独找到冯志华,与他合影。 冯志华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我站在温总理的右边,总理拉着我的手,向左稍微用了一下力,顺着总理的手,我站到了总理的左边,摄影师照相的时候,我的手还没有完全放好,稍微有点弯曲。”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因为,在我们国家,左边为大,为尊,总理和我合影的时候,不站在左边,而让我一个农民站在左边,可见他对农民的尊重,农民在他心中的位置。” 冯志华拿着那张照片激动地回忆说:“你看,这就是一个大国的总理,这就是我们的总理。” 这不由让人想起2005年11月26日。在那一天,温总理来到哈尔滨视察断水事件,他来到市民杜继亮家,告诉他们政府将保证居民用水。杜的女儿说:“谢谢政府,把群众放在心里。”温家宝马上“纠正”说:“你这话要倒过来说,应是党和政府谢谢你们。”一声“倒过来说”,这话看似平白而简朴,却蘸满着“为民”的深情,凝结着的是总理的智慧、开明和胆识。 《瞭望东方周刊》援引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李强的观点认为,国家领导人今天施行的平民政治已不仅仅是态度和作风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责任政治。 李强认为,这种政治生活中的上下沟通,对于促进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新一届政府表现出的不仅是亲民的姿态,不仅停留于关注民生,更重要的是尊重民意,成为对民众负责的、有“交代”的政府。舆论开放的程度多年一直趋于明朗态势,对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正面影响长远而深刻。由于政府尊重民意,政治生活中出现了多年来人们一直渴望出现而未能如愿的一个现象──整个国家社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大大加强了。 总书记与总理多次在农民家里过年,着眼于弱势群体,为农民工讨工钱,减免农业税……被称作“胡温新政”的中央政府正在民间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好评。 看到温总理那件穿了十年的羽绒服,我们还能想起“你们看这个政策怎么样?”;想起“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不会因没钱看病而发愁”;想起“矿工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下井,我为什么不能?”;想起“让人民得到实惠”……本报记者 杨宝顶 重提节约闹革命 文/杨 博 理性的社会发展观要求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以节约为前提,中国的传统早就有勤俭节约的古训,而无产阶级的革命历史上从来也不缺节约闹革命的传统。 浪费作为节约的反义词,是传统的观念与现代理性的消费观都坚决反对的。反对节约坚持浪费的最为普遍的借口同样十分牵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作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直接体现在生活上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浪费之间存在品质的区别。 历史上从来也不缺少节约传统。中国社会在21世纪提倡节约型社会,反映了一个基本的现象,那就是浪费的行为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资源与能源的浪费、物质消费的浪费习性以及由浪费习性构成的重物质、轻精神与文化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中国现实社会不容忽视的不和谐因素。无产阶级的革命者们在物质发达的现实社会中遇到了全新的课题。 温家宝总理穿了10年的一件羽绒服感动了很多人,在许多理性而且富有责任感的人心目中,不仅是感动而且是感激。总理作为榜样的力量固然是强大的,总理在守候着一种优秀的传统与品质,一点一滴中,是令人感激的。 感激的本身说明人性的光辉始终伴随着发展中的中国人群,至少在我们陶醉并且近乎于被物质文明异化的心灵深处依然存在对节约品质的眷恋,感激的本身同时也说明,提倡节约的公众人物实在是弥足珍贵。一种强烈的对比是,总理的一件衣服穿了10年,而我们的许多科级的、处级的、局级的干部却频繁地更换着连外企员工都不敢随意购买的世界名牌,并且以此证明身份的显贵。而高档消费场所的投资人早就将便于公款消费作为选址与价格构成中的核心商业因素,中华烟、茅台酒、千年人参与无价的字画成为各级官员最为常见的消费品。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那件被总理穿了10年的衣服,无疑是一把利剑。 毫无疑问,节约是一种品质,靠物质满足虚荣来显示存在是悲哀的。问题是我们甚至没有觉醒,富家或者高官子弟大摆宴席兴师动众庆祝生日其实无法掩盖不用心学习却要出人头地的虚弱的自尊;被鲍鱼、海参、鱼翅、燕窝折腾得吃不惯丰富的家常炒菜的达官显贵甚至相信了高档的食品造就了高贵的种群;而那些用奔驰与宝马将媳妇接回家然后骑自行车去上班的人群更是无法掩盖虚弱的本性。 节约,成为毒蛇,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富有从而失去应有的尊敬。世俗的目光是唯一的借口,借口成了浪费的理由。 节约是一种能力,资源与能源的浪费与基础技术落后造成的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有关;土地的浪费与政府的作为能力有关;浪费习性的大面积形成与社会公众引导能力有关;而个人近乎疯狂的消费行为与自身虚弱的认识能力有关。 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时代,节约成为优秀的品质;物质丰富的时代让我们有能力认识到物质丰富的本身意味着资源与能源的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最为直接的后果是永久的贫穷。靠物质粉饰人生是人性的缺失与尊严的脆弱,因此,物质丰富的年代,节约同样是优秀的品质。 因此,总理节俭的品质通过一件穿了10年的衣服,向所有习惯于铺张和靠铺张寻找尊严的人群提出了警告。中国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能源需要节约;中国是自古提倡节俭的民族,节约是一种品质;无产阶级革命前辈们靠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节约是一种要求。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需要重提节约闹革命。 |
|手机APP|手机客户端|留下鞋印|站点帮助|Archiver|小黑屋|中国鞋文化网 ( 京ICP备05011923号 友情链接QQ:44866083 )
GMT+8, 2024-12-22 11:54 , Processed in 0.0638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